《自然》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把“博士生是否过剩”这一话题再次送上热搜。在这篇文章中,作者直指全球博士生数量远超学术岗位供给,尤其在中国、印度等国家,博士“过剩”的现象尤为突出。但更值得警惕的是:很多高校压根儿没准备好让博士生走出学术圈,去到更广阔的天地中施展才华。
这本应是一个关于教育体制与人才结构调整的深度议题,但在国内的舆论场里,却逐渐走了味。许多媒体在转载时,只留下一些吸睛的关键词:“博士太多了”“学术圈被挤爆了”,仿佛一个不争的事实:博士=冗余=就业困难。于是,“高学历泡沫”“博士失业潮”“读书无用论”再度泛起,让人焦虑加倍,理解却越走越偏。
那么,问题的核心到底是什么?中国的博士生,真的“太多”了吗?
数据会说话,关键看你怎么解读先来看一组数字:从2000年到2024年,中国的在读博士生从6.73万增长到了60多万,整整涨了近10倍。而随之而来的,是“毕业难”“就业难”“延毕常态化”“高学低就”等问题不断曝光,“学历贬值”的说法层出不穷。
展开剩余76%但换个角度,中国每万人中只有7~8个博士,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足1%。这个比例不仅远低于欧美国家1%~5%的水平,甚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都排不上号。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博士数量竟然没有进入“博士占比前十国家”榜单,合理吗?
两组看似冲突的数据,实际上指向同一个问题:博士培养的质量、方向和目标,与国家的发展需求是否匹配。
不是博士太多,而是“用得上的太少”今天,我们真的不缺博士,但我们确实缺得起“能用的博士”。
你有没有注意到,在芯片、集成电路、高端制造等关键领域,我们一直在喊“人才荒”?甚至不少龙头企业开出百万年薪,也招不到能解决核心问题的人。问题不是博士太多,而是我们的博士培养体系,在一定程度上成了“论文流水线”。
长期以来,博士教育被过度学术化,几乎默认博士生的唯一出路是进高校、搞科研。当整个教育系统围着“发论文、评职称、争项目”打转,博士生就只能往“学术圈独木桥”上挤。产业界需要能干活、能落地、能解决实际难题的博士,而高校培养出来的,却往往只有一纸高学历,实操经验几乎为零。
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所说:“博士‘僧多粥少’的焦虑,本质上是我们给的‘粥’太单一。”
不打破“唯论文”,博士只能被“困”在象牙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国家其实早就行动了。比如从2020年开始,不断扩招专业型博士,大力推动“卓越工程师学院”建设,希望培养一批“下得了车间、上得了讲堂”的实用型博士人才。清华、北大、浙大、交大等一批高校都参与了进来。
但现实是,政策变了,理念也改了,可不少高校的“指挥棒”还没换。博士评优还是看论文数量、影响因子、项目获奖,真正鼓励实践、支持产业的制度少之又少。一些专业博士夹在学术和产业之间,进退两难。
而企业这边,也并不完全准备好接住博士人才。很多企业还停留在“本科够用”“硕士就行”的阶段,缺少高端岗位,也缺乏系统的培训机制、宽容的试错氛围,更别提长期的人才激励计划了。有才也没处施展,自然流失成常态。
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曾做出一个不错的尝试——他们让400多家企业与高校联合共建研究中心,由企业提出“真难题”,高校组织研究生团队“真解决”。这样的联合培养,才是博士教育真正应该走的路。
博士跑外卖,不是“笑话”,是社会预期出了问题这几年,关于“博士跑外卖”“博士做中介”的段子时不时就会上热搜。一次次地触动公众情绪,也暴露出一个社会误区——我们对博士的期待,太狭隘了。
我们以为博士就该进实验室、当教授、搞科研。但在发达国家,博士当公务员、做企业顾问、参与政策制定、投身一线项目开发,其实是常态。关键不在于“博士该不该送外卖”,而在于我们有没有一个足够多元、开放的社会认知,能容纳博士人才的不同选择。
博士问题不是“太多”,而是“没用好”眼下,我们该做的是从根上破局:
政策端:继续优化学科结构,把博士扩招的“增量”向紧缺领域倾斜,强化产教融合机制; 高校端:彻底打破“唯论文”的评价体系,把解决“真问题”的能力放到与基础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; 产业端:不再做“高端人才拒收所”,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,用“真岗位”留住“真人才”; 社会端:让博士不再“只配进体制”,而是人人都能看到更多种职业图景与价值实现路径。对个体而言,博士不是通向“稳定体制”的护身符,也不是走向“人生巅峰”的保证书。而是一种能力的体现,是知识的积淀,是选择更多、走得更远的可能。
要不要读博士?博士之后干什么?没有标准答案。关键是:你到底想要什么,能为此付出什么。不被“潮水”裹挟,不被“标签”限制,才是一个博士最可贵的自由。
发布于:黑龙江省米牛金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